Ressources numériques en sciences humaines et sociales OpenEdition Nos plateformes OpenEdition Books OpenEdition Journals Hypothèses Calenda Bibliothèques OpenEdition Freemium Suivez-nous

《歷史的覆轍:中俄革命之比較》

畢仰高(Lucien Bianco)著,夏沛然譯,《歷史的覆轍:中俄革命之比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0。

今年四月為畢仰高先生九十大壽。作為生日特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隆重推出畢仰高專著La Récidive : révolution russe, révolution chinoise 的中文版《歷史的覆轍:中俄革命之比較》。本中心曾於一年前推薦過該中文版,值此正式出版之際再做若干補充介紹。該書中文版由英文版翻譯而成。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研究院的陳永發教授為此中文版撰寫了長達45頁的導讀“毛澤東和他的社會主義烏托邦”,白吉爾教授(Marie-Claire Bergère)為該書英文版所作的導言也翻譯加入其中,因此更加體現了該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永久的歷史價值。該書為研究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提供了必不可缺的珍貴的比較性視角和對共產主義革命的深刻思考。

陳永發在導讀中寫道:

畢仰高(Lucien Bianco)是研究中國最負盛名的法國歷史學家,其成名作為《中國,革命的起源1915–1949》(Les origines de la révolution chinoise,1915–1949),又以耄耋之年,完成這本比較毛澤東和斯大林的新作。畢仰高以四十多年孜孜矻矻研究中國問題的功力,加上對俄國革命二手著作的廣泛閱讀,比較毛澤東和斯大林,主要是毛澤東統治中國的三十年(1949–1976)與斯大林統治蘇聯的三十年(1924–1953),尤其是1958至1976年毛澤東追英趕美、超越蘇聯與1924至1938年斯大林追趕英、美、法、德等資本主義國家歷史的異同。畢仰高認為兩人都相信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斯大林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而毛澤東亦步亦趨,也認為自己掌握了歷史必然鐵律,兩人都牢牢控制其建立的黨國體制,而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雖然信念迥異於希特勒,卻同樣是二十世紀難分軒輊的大獨裁者。毛澤東不僅重覆斯大林的錯誤,更重覆斯大林的殘暴不仁。在追求快速現代化方面,兩人都有顯著成績。但在兩人的治理之下,無論工人、農民或是知識分子都沒有得到資本主義國家人民擁有的幸福,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工人和農民尤其窮困,知識分子更遭到思想箝制和迫害,想到他們當初響應毛澤東的號召,為建設毛澤東許諾的社會主義烏托邦,其犧牲之巨大,令人不得不備感沉痛。

白吉爾在前言中指出:

本書全面比較蘇聯和中國的革命。對這兩個革命的某些方面進行比較或加以批判的研究早已數不勝數,但畢仰高(Lucien Bianco)的這本書脫穎而出,提供了全面的透視和總結。畢仰高分析了兩個革命的性質、它們不同的根源和最初的目標、革命軌跡的匯合以及革命的後果。這裏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兩個革命中哪一個最好地體現(或者扭曲和背棄)了共產主義的教條,而是要比較發動革命的原因和革命發展的階段,評估革命的後果。廣而言之,研究的目的是思考兩個革命在二十世紀歷史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對人類社會進步作出的正面和反面的貢獻。英語讀者可能不太習慣這種歷史的和人文的研究取向,因為他們比較習慣於專題研究和理論研究;也可能懷疑這是一本法國式的聲稱具有普遍意義的著作,難免都是泛泛而談的膚淺結論。他們可能過慮了!這本書比任何其他著作更基於事實,更接近真實情況。作者的卓識遠見把讀者從深刻的分析帶入宏觀的視野。

《歷史的覆轍:中俄革命之比較》內容:

  • 目錄
  • 導 讀 毛澤東和他的社會主義烏托邦 陳永發
  • 前 言 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ère)
  • 致 謝
  • 導 言
  • 第一章 落後者
  • 第二章 迎頭趕上
  • 第三章 政治
  • 第四章 農民
  • 第五章 饑荒
  • 第六章 官僚體系
  • 第七章 文化
  • 第八章 古拉格與勞改營
  • 第九章 獨裁者 243
  • 結 論
  • 附 錄 延安整風,1942–1943
  • 註 釋
  • 參考著作

相關信息:

九十特輯·畢仰高和他的中國[1]

OpenEdition vous propose de citer ce billet de la manière suivante :
Wang Ju (24 avril 2020). 《歷史的覆轍:中俄革命之比較》. Carnets du Centre Chine (CNRS/EHESS). Consulté le 15 janvier 2025 à l’adresse https://doi.org/10.58079/mh4c


Laisser un commentaire

Votre adresse e-mail ne sera pas publiée. Les champs obligatoires sont indiqués avec *

Ce site utilise Akismet pour réduire les indésirables. En savoir plus sur comment les données de vos commentaires sont utilisées.